華文課有"聽寫", 老師會把文章念一遍, 然後同學寫下。
我的美術課有"聽畫" , 有8個題目, 每念一題, 同學畫一題。
我希望學生借回憶日常生活中所見物體之造型, 透過印象畫出來, 這樣的練習目的在加強同學對身邊事物形象的把握及他們的觀察力。當同學發現畫不出"天天都見到的東西"時, 他就肯把"身邊天天看見的東西"看個究竟。在這裡, 先不談想像力、創造力、模仿力。就單說: 聽見什麼畫什麼。很多時候我們對身邊的事物都是視而不見的, 不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有問題, 問題在我們看的時候並沒有特別用心去記下。我們記得的多是一些模糊的印象,因此要從這些印象中確實描繪出一個具體的形象出來是困難的。
在幼兒階段, 我們看到了兒童直率粗枝大葉的畫法, 這是因為小朋友的眼光跟大人的眼光不一樣, 並不是代表小朋友不會畫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 我們的眼光一直改變, 畫的東西也跟著變, 講求的細節也越來越多。是不是到了15嵗就一定畫得"很像很細"呢? 到了21嵗的時候就會畫得"很好"了? 到了36嵗就有畫家的水準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