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

塗鴉區




畫室裡來了几個5嵗4嵗的小朋友。有一次, 小朋友說:老師我要大便。我就帶了她去廁所。解決了之後她說:老師我大好了, 要洗屁股。我還是第一次幫小朋友洗屁股呵呵。

小朋友常常坐了一個小時就想動。後來, 我弄了一個塗鴉區給孩子。
弄來了一些大大的厚紙皮, 給小朋友做房子。
弄了, 一個可以畫可以玩的地方。

几張紙皮几支蜡筆就能擁有的快樂,我好像都快忘了呵。

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

塗鴉
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sheeee.com/sheee/76/n-337376.html

我喜歡這張照片,所以把他貼上來。照片是在我搜尋有關塗鴉資料時看到的。
她2嵗, 塗鴉的作品被一些藝術界人士認為是大師之作。

不知道你覺不覺得, 大人都活在一種假象裡。或者說是活在一種預設的情況下?
她2嵗, 塗鴉被認為是藝術, 大家都給她掌聲。
她2嵗, 塗鴉被認為是亂畫, 大家就不在意了。

大人給小孩太多的預設,又不小心給了自己,也給了別人。
我不喜歡這樣的新聞, 但我喜歡這照片, 我看見了人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沒有想太多的時候, 神情是可以這麼自信, 眼神是可以這麼明亮。

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

兒童畫能教嗎?

小心別讓大人的封閉思考阻礙了小朋友的自由

孩子的創造力會不會反而因為老師教過之後受影響與阻礙了呢?這需要視老師的觀念與方法來談,通常我們漸漸的不過度強調老師「教畫」的部份,是因為創作的主動權在於學生而非老師。但好的老師有更重要更要努力的地方是,適當的「引導」技巧,引導並不是只透過很多張的圖片與影片、或是簡易的說說故事就能勝任,重要的是在這些週邊工具之前,老師準備好去了解每一個小朋友的不同嗎?能開放讓他們談談屬於自己的想像或是生活經驗嗎?在使用很多的工具之前,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。
「我不會畫媽媽」當孩子說到,這時候老師是馬上教孩子畫她的媽媽嗎?試想答案當然並不是如此,媽媽最近燙了頭髮好像捲捲的線條、我的媽媽嘴巴旁邊有一個黑黑的點點、媽媽最喜歡粉紅色的衣服了!這些與媽媽相處的點點滴滴都是獨有的情感互動,也是豐沛他創作泉源的關鍵。
其實小朋友說「我不會畫媽媽」是較少的情形,相對說「我不會畫打棒球的人」而言,我們亦可知並不全然是會畫與不會畫的分野,而是跟經驗深刻與否有關,有打過棒球的小朋友跟沒有這樣運動經驗的小朋友,若都給他們同樣的「打棒球」的命題,這結果明顯可知是差異甚大。或許透過圖片和老師教畫的過程,擅於描寫卻無打棒球經驗的小朋友能將之描繪的精準細膩,但這於他有何意義呢?照片是否更能傳神?
但往往許多成人(甚至是指導者)的眼光對於能細膩描繪真實外在的孩子,總是投以許多青睞鼓勵的眼光,卻忽略那些真正在創作裡擁有生命情感的孩子。所以孩子的創作,是需要引導與啟發的,但卻不是學的跟老師一樣,因為「一樣」正好背離了藝術給予小朋友的自由空間。


給成人引導的建議

1.避免僅以像不像的標準來評論小朋友的創作,儘量以觀察他創作中的個人特色為主鼓勵。

2.以開放性的討論取代是或不是、好或不好的提問。例如:你看過的天空是什麼顏色的呢?只有藍色的嗎?還是會有什麼變化呢為什麼?

3.避免兒童創造初期時,一開始就過於要求完整與精緻豐富。每個小朋友有其創作的特質,並不是每個小朋友都一定要將畫面塗的滿而豐富。

4.藝術要能成為孩子抒發的出口,前提是我們能給他創造的空間。藝術創作有別於一般學科,正因為它不只是技術,還包含情感與個人經驗。

5.尊重他在創作的想法,不要馬上用大人的合理性與邏輯性套在孩子身上。給予他空間與包容,就能讓其想像與跳躍的創造。



原文出自~美感蒲公英藝術教育期刊
http://blog.yam.com/pkidsart/article/18030441

我的孩子不會畫?

怎麼幫助孩子進入藝術世界,從大人的觀念開始轉變

在說孩子畫的「不成熟、不像」的同時,我們已經陷入以成人觀點來評斷孩子本身創造力的立場中。我們往往會聽到「孩子不會畫,我要送小孩去學畫」,而在這樣氛圍,老師的角色彷彿就成了,教小朋友畫畫的主導者了。

今天,孩子不會畫美人魚,老師這堂課教了他畫美人魚,孩子不會畫房子,老師就教他畫出一棟漂亮的房子。這樣的美術教學模式,或許會使得小朋友短暫的得到「會」畫的成就感,也建立起老師是有教小朋友學會畫什麼的能力,但常此以往,會發現,正因為老師有教所以會,老師還沒教孩子還不會畫的窘境,因孩子已經習慣這種教與學的關係,在畫畫中老師有著技術的權威性。

美國教育學者羅恩菲爾(Victor Lowenfeld)便提出過,阻礙孩子藝術創造力發展的挫折,最大原因有三。
(一)兒童無法做到大人的要求,受到不當批評。
(二)兒童無法順利將心中想要表現的事物,清晰的呈現。
(三)孩子已經習慣透過臨摹,照著範本的學習模式。
這三個原因在教學過程,也一直不斷的被印證。讓人驚訝的是透過被動教學模式的孩子,時常有兩個極為不同的狀況,一則常常在大人標準的審美下(如像或不像、豐不豐富)獲得讚賞或得獎,覺得自己很會畫、極有自信,不然即是缺乏技術上的自信與主動創造的意願。這兩者皆是相當可惜,現階段兒童美術的教學趨向,已經從成人標準眼光中看兒童美術的「成熟與不成熟」的評判中,轉向欣賞兒童獨有的創造能力。兒童的創意天才,並不是指他能在5、6歲的年紀就能畫的跟成人一樣的寫實能力,反之正是在他的年紀中,創作出能真實直接展現他的生活經驗、情感表達才是最珍貴的,哪怕是只用些許線條與大膽的色彩,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生命。
原文出自~美感蒲公英藝術教育期刊
http://blog.yam.com/pkidsart/article/18030441

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

上課 : 樹

Herman
Herman

Ming Jun


Ming Jun



Ming Yong





Ming Yong




先看看窗外的樹, 然後用墨汁畫出樹干, 再貼上葉子。這一堂課我沒有說故事, 因為想讓小朋友玩玩撕和貼的樂趣。一堂課下來, 一人就完成了3張。每一張都很好看, 小朋友不太願意把色紙撕成小小塊做葉子, 因此在貼的時候都把樹幹遮蓋了。
我想, 我應該先把漿糊收起來, 讓他們畫好、撕好、排好位置再發。就這麼一個細節就影響了畫作的結果。
Ming Jun 5嵗喜歡安靜地畫畫; Ming Yong 4嵗 喜歡快速、大動作、用力地畫畫; Herman 3嵗 喜歡用大大張的色紙來貼, 不許我撕成小塊小塊。

這是我教過年齡最小的一班。 也是常常讓我會有意外收穫的一班。

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

上課: 來印几棵樹

Ming Jun
Ming Yong

我心目中是希望小朋友畫些樹幹再用手掌印出一些樹。一開始做時, 小朋友就忘了我說的, 就變成現在你看到的, 哥哥弟弟都印得不停手。 他倆從開始的第一堂課不說話不回答, 漸漸地用笑臉來回應我的各種問題, 在這堂課更是使出全身的力氣, 印印印, 顏料滴到滿張都是。還有一個3嵗的小朋友, 手不敢碰顏料。沒關係, 任他畫嘛。
但是, 媽媽來到時, 一看這些畫, 好像馬上往後退了一步的樣子。

在離開前, 我給了小朋友畫紙問說: 要不要回去自己畫?
孩子就點點頭笑笑的回家了。

我覺得, 快樂。





Herman 3嵗

上課: 手印



我示範了手的各種印法: 手掌、手指、拳頭... 同學一起做了。
而Rachel就看著這些自己印出來的手, 就不動筆了, 她說: 這些印好醜。
她不願意跟著我的 : 你看看這手印像什麼? 像不像食物?還是像一個伯伯?還是像鬼?我們把它變成雞?

Rachel很不願意, 不過最後還是跟著我做了。
想說, 手印應該很好玩吧?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?
但是我也看見其他同學就一直玩, 整張都是手印。
不同的審美、不同的喜好、不同的性格、不同的自我要求, 是天生的? 你認為呢?